★本书入选2022年8月中国好书月榜 ★
《小小的春夏秋冬》
编辑手记
《小小的春夏秋冬》是作者周晴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而创作的一部儿童成长小说。作品以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里弄为背景,讲述12岁的女孩小小的成长经历,她用一双童稚而又敏锐的眼睛观察她周遭的人和事,与正在变迁着的弄堂一起成长。以温婉流畅的文笔,描绘上海的里弄烟火,谱写了一曲少女的成长之歌。
01.儿童视角的海派风情
周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她的家就在陕西南路的一条弄堂里,弄堂里的童年生活给了周晴丰富的创作源泉,她将自己童年生活中影响她精神成长的那些片段,饱含深情地写进了这部小说之中,整部小说呈现出浓浓的上海味道。
弄堂里的童年生活是丰富而快乐的,孩童们的游戏被周晴写得活色生香,弄堂里的足球、纸飞机、跳橡皮筋……这些富于童趣的生活片段让这部作品呈现出一种舒缓又不失活泼的气质。在故事的开头,主人公小小和她的伙伴玩足球和跳橡皮筋时,言语中顾及弄堂里有上夜班的邻居,担心游戏的声响扰民;到后来,孩子们守在弄堂口等待炒米花的出炉时,又担心炒米花发出的噪音会吵到白娘娘,此时,郝阿婆巧妙地为孩子们排解了这些善意的心理负担。郝阿婆等邻居的行为和言语中充满对孩子们的爱护,这些细节无不彰显着上海弄堂里的市井烟火气,这些邻里交往细节无一不以纯粹的儿童视角向读者们展现出上海弄堂里特有的人文景象。周晴紧贴儿童现实生活,描写生动可感的儿童生活片段,符合当代儿童的审美趣味。
02.喧嚣之中的安静成长
“成长”是儿童文学的基本主题,也是儿童成长类小说的核心表达。成长是一个过程,如何真实呈现成长的过程、反映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考验着作者的创作水准。在《小小的春夏秋冬》中,作者仅选取主人公小小12岁这一整年的成长片段,在这个相对短暂的时间里,集中呈现少女的成长,可谓大胆。
成长是一个过程,“变化”反映着成长。周晴紧抓少女小小在这一年内心智上的细微变化,以小见大。时代在变迁,弄堂在变化,儿童在成长。在故事的前半段,周晴在写弄堂修水管的章节中,小小大抵只能算是一个旁观者,她以她儿童的方式去观察周围的人的行为,体会不同人的态度,她对身边的这些成年人所做出的判断和评价尚不明确,但她确是在这些具体的过程中学习和模仿大人的行为,去揣摩周遭人们的价值取向,并逐渐形成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些点滴的觉醒和领悟,隐约中构成了少女人格的初步形成。到故事的后半段,白娘娘终于下定决心,做出人生中的重大决定,此时的弄堂,喧嚣依旧,各种声音传到小小耳中,而此刻的小小,却已然能够在这些嘈杂的声音中,静心聆听自己的内心。
喧嚣之中,少女小小静静成长。作者以《城南旧事》般舒缓的叙述节奏,引导孩子向上、向善,作者对主人公小小心灵成长过程的细致书写,充满了情感的力量和审美的力量,体现其可贵的人文关怀。
03.青涩懵懂的侠义品格
《小小的春夏秋冬》在关于儿童成长的表达中,一种英雄侠义的品格跃然纸上。
《小小的春夏秋冬》在人物命运的设定上,将少女独立、自信的精神成长放在格外重要的位置。白娘娘是这部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作者用较多的笔墨讲述白娘娘对婚姻的选择,她从一开始的逃避,到最后不畏他人评论、勇敢追求幸福,可谓一波三折。白娘娘婚姻观的变化和她对未来的选择、对生活的抗争,充满勇气。生活在弄堂里的主人公小小,目睹了白娘娘等人的人生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小小自然地流露出她对白娘娘等人的尊重和包容,小小对白娘娘等人充满善意的理解和深切的同情,透露着一种侠义的品格和气度。
周晴巧妙地将这些大气洒脱的“侠义”品格,写就于上海里弄的市井文化中,使其显得格外突出。一面是熙熙攘攘、引车卖浆的“小”市民生活,一面是面对社会变迁而体现出的勇敢包容的“大”气度。这些侠义的“大”气度在文本呈现中,表现出了真实可贵的分寸感,小小对周遭的同情和包容,是大胆的、独立的、自我的,却也是青涩的、懵懂的、隐约的,真实呈现了一个12岁少女的心理状态。
04.坚定独立的时代呼唤
《小小的春夏秋冬》中的小小,没有因为周围邻居甚至父母的态度而失去自己的独立判断,她仗义地对白娘娘等人实施帮助,用自己一双童眼去看待世界的真实美好,用一颗善良的童心去感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她在稚嫩与懵懂中,总是透露着一丝可贵的独立与清醒。
不是人云亦云和随波逐流,而是独立思考与价值判断,在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成长的过程中,独立的人格和坚定的内心是多么难得!在当下经济不断发展,不同价值观碰撞的时代,网络自媒体也让人们越来越勇于表达,各种声音甚嚣尘上,孩子们又该如何做到内心的坚定与独立的成长,或许周晴的这部小说能带给当代儿童一些启示。
|